一、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文化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早在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区境分属上谷、渔阳二郡。此后,区境的隶属行政建制屡经变迁,直到1958年5月定名为门头沟区至今。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东经115度25’00"至116度10’07",北纬39度48’34"至40度10’37"之间。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其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琢鹿县、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西部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西北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有“京都第一峰”之称,另有百花山、髽髻山、妙峰山等山峰。东部山地处于北京西山边缘,山体较小,山势渐缓,其东南部的兔儿庄海拔仅73米,为境内最低点。区内3条主要岭脊均呈东北向平行排列,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黄花梁一黄草梁一棋盘山复背斜;百花山一清水尖一妙峰山复向斜;铁坨山一九龙山一香峪梁复向斜。由于山地切割严重,各岭脊之间形成大小沟谷300余条。平缓的山地与陡峭的山坡交替出现,地形呈锯齿状、阶段性上升。
位置:
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东经115度25’00"至116度10’07",北纬39度48’34"至40度10’37"之间。
气候:
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年平均气温东部平原11.7℃,西部斋堂一带10.2℃。极端最高气温东部40.2℃,西部37.6℃。极端最低气温西部-22.9℃,东部-19.5℃。春季60天,夏季76天,秋季60天,冬季169天,冬季漫长是境内气候的一大特征。春秋季节,境内风、霜频繁,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8级以上大风21次,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江水河村一带无霜期仅100天。日照时数较多,年平均日照2470小时。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受中纬度大气环流的不稳定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
新译通翻译的主要语种
英语翻译、日语翻译、韩语翻译、德语翻译 、法语翻译 、俄语翻译 、意大利语翻译 、西班牙语翻译 、葡萄牙语翻译 、罗马尼亚语翻译 、波斯语翻译 、泰语翻译 、越语翻译 、蒙古语翻译 、捷克语翻译 、丹麦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 、塞尔维亚语翻译 、印地语 翻译 、马来语翻译 、印尼语翻译 、老挝语翻译 、缅甸语翻译 、荷兰语翻译 、乌克兰语翻译 、匈牙利语翻译 、芬兰语翻译 、土尔其语翻译 、希腊语翻译 、乌尔都语翻译 、阿拉伯语翻译 、波兰语翻译 、挪威语翻译 、爱尔兰语翻译 、阿尔及利亚语翻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