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市福田区的文化
1.文化活动举办情况
福田区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共建联办,资源共享”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和“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环境”的理念,不断完善“以区文化馆为龙头,街道文化站为纽带,社区活动点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活动网络。由区文化部门牵头,福田辖区每年都以大型节庆为契机,有计划地组织全区性大型文艺活动,年均举办100场文艺演出,开展1000场各类文化活动,观众达50万人以上。其中“社区艺术节”、“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家庭DV录影大赛”具有福田特色的三大品牌文艺活动,发动面更加广泛,质量不断提高。辖区到处都有活跃的团队,到处都有团队在活动,逐渐形成“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格局。其中,园岭街道以京剧票友活动为主、南园街道以群众合唱为主、福田街道以书画摄影为主、沙头街道以民间民俗艺术为主、华富街道以剪纸艺术为主、香蜜湖街道以异域风情文化为主、梅林街道以民间舞狮为主、莲花街道以民间艺术巡游为主,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
2.文艺精品创作情况
福田区文艺创作方兴未艾,精品迭出,“小题材,小投入,小制作,创出大效益”是福田区走出的一条文艺精品创作的成功之路。福田区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始终坚持专业创作队伍与业余文艺队伍相结合的道路,每年都拨出一定的经费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特区火热的经济建设中体验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真谛,倾听群众呼声,并从中受到启迪,创作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到社区展演,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新旧观念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引发了文艺工作者们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在辖区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福田区创作或选送的作品,共获得省以上奖项192项,其中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群星奖、电视星光奖等国家级奖项65项。2007年又有6件作品入选广东省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福田定期举办的中国深圳拉丁舞标准舞国际公开赛,已成为落户福田的国际性常设赛事;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举办的200台钢琴音乐会,创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获得相关证书。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建设规划,至2007年福田区将建成我国的“图书馆之区、钢琴之区、设计之区”, 文化产业至2010年将成为福田区的支柱产业。
3.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
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型,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福田辖区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主要以古建筑、古墓葬、宗氏祠堂为典型代表,如下沙东涌村的黄思铭公世祠,沙怀德黄公祠、天后宫等。这些物质遗产饱含着当地人民对祖先的缅怀和传统的民俗民风,蕴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元素。 福田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与途径,探索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目前全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大部分文物建于明清年间。对其中5处重点文化遗产和文物由股份公司负责管理(见表3-8),以提高企业参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可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由于福田区现有居民大多数为移民人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为单薄,具影响力者主要由下沙大盆菜、下沙醒狮和舞龙等。由于福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内地,客观上形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如社火脸谱等。另一方面,由于福田毗邻港澳,对外交流与合作活跃,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观等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和影响,使其非物质文化带有明显的现代城市风格和多层次性。 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并拟于2006年开展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其普查重点主要包括在福田辖区内各区域群体中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的、有突出价值的各种文化形态。该计划已从2006年3月上旬开始,首先在下沙股份公司试点,然后向全区各股份公司铺开,3月底进行汇报总结,并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地图。目前该项工作于2006年6月份进行项目申报,并于同年8月份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鉴定。
新译通翻译的成功案例
★ 中关村电脑节
★ 第四届高新科技周
★ 中国第二届国际教育论坛
★ 国际食品公司亚太地区销售谈判研讨会
★ 清华同方客户关系管理研讨会
★ 亚洲商业论坛“中国劳动法”研讨会
★ 亚太经合组织—评审与医疗机构质量改善会议
★ 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
★ 北京国际服饰节论坛
★ 中国维修制冷行业国际研讨会
★ 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
★ 甲骨文全球技术大会 |